专访《为歌而赞》主创芦林、肖馨| 综艺新物种《为歌而赞》如何打破音综困局?

来源:主编温静 |作者:唐瑞峰 | 2021-06-11 20:10

传媒内参导读《为歌而赞》百赞音乐盛典正式收官,却是节目模式复盘的开始。在将近一个小时的对谈中,传媒内参与芦林和肖馨展开了节目模式、音乐审美以及创作理念的诸多探讨。


来源:传媒内参—主编温静

文/唐瑞峰


“这个行业真的是靠热爱支撑起来的,如果你不热爱,千万不要从事。”在《为歌而赞》百赞音乐盛典收官的第二天中午,传媒内参在距其录制地一路之隔的酒店见到了《为歌而赞》总制片人芦林和总导演肖馨。


《为歌而赞》总制片人,七维动力 芦林


随着综艺市场变化迭代速度加快,复制性的创作经验和方法论已无法适应市场,如何在稳定守成与试探突围之间寻得平衡,跟随潮流变化快速适应综艺创新发展,这都给综艺创作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哭了好多回,经常熬夜,半年几乎没外出过,更不知无锡还是赏樱圣地。”操刀这样一档全新模式的音综,拼的不仅仅是体力、创意和团队精神,更重要的是热情。《为歌而赞》对芦林、肖馨和七维动力伙伴而言,亦是个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这或许正是综艺节目制作人的常态。《为歌而赞》百赞音乐盛典正式收官,却是节目模式复盘的开始。在将近一个小时的对谈中,传媒内参与芦林和肖馨展开了节目模式、音乐审美以及创作理念的诸多探讨。


《为歌而赞》总导演,七维动力 肖馨


“反权威”是降维不是降级


与以往音综专业音乐评审模式不同,《为歌而赞》通过设置百赞团和爆赞团,以更多元、更市场、更下沉的视角去定义音乐的多样性和多义性。在节目中,不同代际、不同文化成长背景的音乐人,通过社交互动构建了一个音乐人与市场双向交流的镜像观察样本,这不仅有利于歌手、达人、普通用户打破各自的信息茧房,进而促进不同音乐圈层间的碰撞和融合,也将当前音乐市场存在的问题浮出水面。


比如,在第一期节目,张韶涵翻唱了《心恋》后被百赞团评价太过油腻。张韶涵则回应,“在看一个艺术作品的时候要真正花一些心思进去,去了解每一位艺人在舞台上所付出的努力,各个平台都给了很多机会,让很多年轻人都可以在短时间内用自己的力量一夜爆红,但是同时我们也要彼此互相欣赏作品,好的环境需要共同创立起来”;


在第三期节目中,好妹妹和陈粒组成的三人组合演唱了热歌《故乡的云》。面对百赞团“改编得很平淡”“主题大于改编,没有惊喜”的质疑,他们则回应“突破当然很有勇气,但并不是所有歌曲都适合突破,有时候用弱化的方式会让歌曲的情感表达得更准确”;


在第五期节目,歌手太一表演的热歌《失控》引发了百赞团“前后像两首歌”、“不理解太一改编的思路”的激烈讨论。太一则表示,“前半部分意味着‘还来不及悲伤的那种试图逞强的欢愉’。下一阶段变成爆发性的‘为此而奋斗并强制必然改变自己的结局’。”


凡事有利弊,事物都是一分为二。多元的交流碰撞自然会激发不同圈层对音乐的争鸣,但百赞团和爆赞团的设置也引发了诸如“非专业能点评专业歌手吗”“百赞团会不会故意找茬”“对音乐不同的理解是否会稀释音乐专业性”的质疑。对此,芦林则认为,“长期以来,歌手与市场缺乏有效直接的沟通机制,造成两个群体间相互的隔阂存在。《为歌而赞》把音乐话语权交给以百赞团和爆赞团为代表的大众,让歌手听到大众真实且多元的声音,也让大众更好地理解歌手的音乐主张、态度,看到他们的音乐审美,这打破了音乐行业固有的单一评价体系,但绝不是音乐审美的降级。这种‘去中心化、反单一权威’评价体系的建立,也让《为歌而赞》与其他音综实现了差异化的区隔。”


事实上,虽然百赞团、爆赞团与音乐人存在观点争论,但这并不妨碍音乐人坚守自己的音乐态度和主张,这又反过来佐证了芦林“降维不是降级”的说法。比如,歌手张信哲表示,“音乐人最骄傲的时刻,就在于他的音乐在某一个人的生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孙楠心中,好音乐能“禁受住时间的考验,不管在什么年代,当下都能给人不同的感受”;龚琳娜则认为,“我的声音永远都是服务于歌,而不是服务于技巧”;唐汉霄则表示,“不是让所有的数据和习惯来告诉音乐怎么做,而是音乐应该告诉这些东西我们要做什么。”


打破音综困局


作为最具广泛受众基础、最能引发大众共鸣的综艺品类,音综已在专业评审、主题演绎、民族文化、新人选秀、乐队竞演等多方面持续内容形态创新和拓展,音乐类综艺始终是市场刚需。


据传媒内参不完全统计,2021年将上线34档音乐类节目,音乐类综艺进入最强竞争时代的同时,捧不红歌、资源有限、高度同质化也成为掣肘其发展的关键,如何寻找新的创意落脚点,直接关系着节目能否突围。不同于其他音综将创新点拥挤在音乐主题、品类拓展上单点“横向传球”,《为歌而赞》则从形式、赛制和传播中等角度实现多点纵深突破。数据端的成绩一定程度上也佐证了这档节目的成功:《为歌而赞》播出以来,全季收视8期TOP1,连续7周TOP1平均收视2.29%,全季正片总播放量超11.02亿,短视频播放量超161.2亿,其推歌话题总播放量超69亿,歌曲播放总量(抖音)超50亿,流媒体平台共发行59首歌曲,播放量超20亿,QQ音乐平台单平台播放量8亿。


在总导演肖馨看来,在形式上,《为歌而赞》通过模拟市场,首次让歌手在舞台上接受百赞团与爆赞团的评价,这是音综在形式上取得较大的突破;在赛制上,与以往音综以翻唱或原创歌曲为主,《为歌而赞》以新热歌对抗赛制展开,不仅对新歌进行了宣推,也对热歌进行了二度改编,力求在行业向和大众向实现平衡;在传播上,《为歌而赞》不是一个单体的、孤立的、以台网播出时间差异化为标准的台网联动节目,而是采用“大屏首唱,小屏二创”的传播方式,构建了一个长短视频联动且实时辐射到台网两个圈层的跨屏互动综艺。


肖馨在《为歌而赞》录制现场


一档音乐综艺是否成功,其价值还体现是否会诞生传唱度较高的音乐佳作以及大众的参与度和认可度。当下,音乐市场存在老歌反复被唱、作品难出圈、新人难出头、人红歌不红、热歌生命周期短暂等现象,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音乐综艺的健康发展,而短视频的出现改变了音乐结构和传播方式,让音乐摆脱了以唱片公司为中心的歌曲创作和宣发体系,也为音乐综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


《为歌而赞》以“大屏首唱,小屏二创”的互动模式尝试构建了一个面向市场的台网联动、长短视频联动、PGC与UGC共振的音乐推广链路,在这样的传播逻辑下,百赞团借由抖音平台特有的“传统BGM模板”、“挑战赛”、“艺人多维扩圈”等传播链路,以二创视频的形式对节目歌曲进行创意传播,而通过百赞团的推广,音乐也得以辐射和渗透到普通用户,让大众成为歌曲的推广者,真正实现音乐与大众市场的连接。


比如,第十期节目后,百赞团成员多余和毛毛姐、芋头快跑等将《帝江混沌》用作搞笑视频的BGM,诸如“狗子挑战帝江混沌”“1.5倍速唱《帝江混沌》”等二次创作让龚琳娜的《帝江混沌》迅速出圈;邓紫棋的《超能力》舞蹈视频在抖音内获得林俊杰、陈赫、欧阳娜娜等十余位明星的模仿打Call,短视频达人们也将#biubiubiu舞#扩散为当周热点,助力歌曲推广;凤凰传奇用治愈的歌词与温暖的声音赋予了《海底》新的生命,歌曲一经上线便迅速登顶网易云新歌榜、热歌榜、飙升榜,抖音相关话题#凤凰传奇给爷上岸#、#凤凰传奇 中国最阳刚的哟#也登上热点总榜。


“传统音综的困局在于,音乐作品很快被淹没掉。”在芦林看来,《为歌而赞》将大屏的辐射力、影响力与小屏的场景感、渗透率、互动性结合,实现音综节目模式的升级革新,这种全新的模式也让音乐综艺向社交功能、场景功能等方向发力,在构建了一套内循环体系的打歌链路同时,也尝试打破了音综“推新的好歌难”的困境。


多元审美与兼容并包


在价值多元的时代,标准缺席似乎成为共识。音乐是一个偏审美和自我独立的艺术品类,追求无限的可能才是其最本质的特性,也是其最大的魅力所在。一定程度上讲,音乐甚至是反权威的,过度的权威化恰恰是对音乐的限制。芦林此前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表示,“音乐本身依旧是一种流行文化。在交叠时代,很难有唯一的标准定义好音乐。专业认可的音乐是好音乐,被更多大众喜欢的音乐也是好音乐。”


不同于以往的音综追求审美艺术的极致化或挖掘某种垂类音乐领域,《为歌而赞》在音乐审美维度追求的则是广普性和多元化,我们从节目的嘉宾和歌曲的选择上也可以窥见一斑。


在嘉宾选择上,《为歌而赞》尽可能容纳不同类型的嘉宾。我们既能看到廖昌永、孙楠、张信哲、张韶涵、龚琳娜、杨千嬅、杨宗纬等资深歌手,也能看到唐汉霄、阿云嘎、小鬼王琳凯、太一、马思唯、裘德等新生代音乐人,以及百位不同领域的抖音创作者。


在歌曲的选择上,除了《海底》《超能力》《微微》《烂泥》等引发大众共鸣的流行音乐,我们也能看到廖昌永带来的美声演唱艺术歌曲《幽兰操》、阿云嘎以音乐剧形式演绎的《变形记》、“音乐小天才”太一与侗族大歌合唱团带来的升级版《歌名待定·贰》。从这个角度讲,《为歌而赞》拉近了大众与小众音乐的距离,拓宽听众对好音乐的定义和眼界。


而随着节目迎来尾声,第十一期节目也在形式上有所不同。歌手们不再分为新热歌曲阵营,而是由爱乐歌手和抖音音乐人组成“歌手小组”的形式。诸如张信哲与丁芙妮的经典老歌《爱就一个字》、杨千嬅与余佳运合作粤语经典情歌《一生中最爱》、Amber刘逸云与DP龙猪带来的《荡漾RIPPLES》也让不同圈层音乐人通过碰撞和交流产生化学反应,进而放大了音乐的价值。


“歌手不缺舞台,但缺新歌呈现舞台。《为歌而赞》分为热歌和新歌两大阵营,每一位歌手都有机会演唱一首新歌,这是推新歌舞台尤为稀缺的今天,歌手们觉得最为珍贵的地方。”


在肖馨看来,“如果按照常规的嘉宾选择标准,很多音乐人其实是不够资格的,但《为歌而赞》在嘉宾和歌曲的选择上不唯流量论、粉丝论,力求做到音乐审美的多元化和音乐品类的兼容并包。”


“幸与不幸”


短视频时代的到来正给各行各业带来新的瓦解和重生,从唱片时代、数字化音乐时代到短视频音乐时代,音乐的传播途径和表达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也成为不少音乐人参与《为歌而赞》真实的感受。


比如,孙楠就提到,在过去录歌,首先想到的是“宽磁”,以前录音设备没有现在好,也不能修音,所以歌手一首歌一录就录一天,相当考验歌手的唱功;赶上彩铃时代、搭载广场舞火爆的凤凰传奇则希望,“现在是短视频时代,我真的希望我们能有首歌也能当作他们的背景音乐”;“神曲女王”龚琳娜更是感慨,“这个时代真的变了,再也不是一个歌手可以引领时代的时候,而是你们在引领时代。”


随着短视频成为各行各业的新基建,短视频与娱乐行业的结合愈渐紧密。在娱乐内容版图上,短视频也试图通过综艺节目这种形态实现内容扩容。从短视频赞助综艺、成为综艺营销阵地、与综艺节目花样联动再到渗透到综艺内容制作,短视频正向综艺领域大举进攻。


《为歌而赞》无疑是短视频时代诞生的一档音综新物种。从节目制作模式、播出方式、再到融合样式,它颠覆了传统音综的形态,通过融合碰撞实现了跨媒介、跨大小屏、跨长短视频等多重纬度上的链接重构,让长短视频联动进入到共创的阶段,其催生出的新样态、新玩法、新模式赋予更多音乐和音乐人的表达空间。


近年来,从电视台体制出走的明星综艺制作人,历经身份转变、网络冲击、创作调整等多重挑战,已成为综艺制作的最重要市场力量。从《歌手》《创造101》《少年之名》再到《为歌而赞》,从湖南卫视到七维动力,从体制到市场,从长视频到短视频,出身于“湖南系” 的芦林和肖馨也在不断适应市场的节奏和变化。


芦林在《为歌而赞》录制现场


“这一代内容人,幸运又不幸。幸运的地方在于,当下处在一个传媒和内容转型时期,制作人可以切换到新的轨道拥抱新潮流,他们可以比别人提前看到最新鲜的东西;不幸的是,伴随着内容迭代速度之快、大众审美水平提升,受众对综艺节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作人们没有任何的经验可以参考,也更需要克服很多困难。”


芦林坦然,从一个单纯的内容创作者转变为一个公司的管理者和经营者,既要保证公司生存和营利性,又要保证内容本身的责任担当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他也希望平台与内容创作者间可以共创一个更好的环境,大众对新的节目模式也能抱以更多的容度,更多歌手也能有勇气走向台前面对市场的检验。


活动展示
公众号矩阵
版权信息

传媒内参 www.chinacmnc.com

京ICP备18060731号-1

北京指尖族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