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层面、直击人心,一展人生内外之新时代“超越”精神

来源:主编温静 |作者:白芷 | 2022-01-18 20:42

主编温静导读:这是一部扎根垂类小众的体育竞技剧,亦是一部具有现实普适和观照的时代发展剧。生活里本就不只一种色彩、一种结果。纵使是普通人,只要努力、奋斗过,也可以成为自己生活中的英雄。《超越》的情怀和格局,着实超越了竞技本身,更是一部关乎平凡奋斗者的赞歌。



来源:CMNC—主编温静

文/白芷


你有多久没有从一部剧中收获热血沸腾的酣畅和亦燃亦爽的感动了?


如果说2021年初的感动是主旋律新表达的《觉醒年代》带来的,那么2022开年的动人惊喜莫过于《超越》。


这份惊喜,因着热爱、基于真实、放眼“平凡者也可成自己生活中英雄”的群像描摹,沁润人心。


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指导的励志体育竞技剧,《超越》的出现,真正展现了中国短道速滑这一竞技运动的燃,让笔者心中屡屡升起被骤然戳中的热血澎湃。


这个燃不是炫技带来的外在酷炸,不是荣誉加身的冠军聚焦。而是横亘时空,一群人对一项运动的痴迷、不言弃乃至精神传承。正如网友感言“他们拼尽一切努力的样子,正是无数次为之动容的画面。”


燃之外,《超越》给笔者带来的观感又是专业严谨且真实可触的,极易引发共鸣。


因为这份真实,包含我们前行路上同样超越不断的奋斗。而这份真实,也让人看到用心的作品竟有如此魅力。如同豆瓣评论“每看完一集后,都想像他们一样,在追梦的路上发光发亮,瞬间被充满电。”


《超越》不止,直击人心。


感谢剧中一个个关乎热爱与追逐的模样,让这个寒冬变得格外温暖。


时代共振:

双线并行之「观照性」与「传承感」


这是一部年代气息和当下现实,错落有致而又衔接合缝、节奏紧凑的剧。


《超越》的一条脉络始于80年代整个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在黑龙江发展的初期,并延伸至90年代。另一条线则在2014年刚成立两年多的青岛短道速滑队展开。


两个时空、三代运动员,一项运动由萌芽至壮大一一囊括。这里有平行对照、有交叉勾连、有矛盾碰撞,亦有始终如一的热血激荡。在时空穿梭与呼应中,丰富着剧集的层次与观感。


整体架构上,一方面,创新地以重现短道速滑在中国发展历程的宏观视角与创作野心,打破了一般体育题材剧较多着墨感情生活的传统模式。甚至连剧中陈敬业点到即可的表白都是“我特别想教你滑冰”。只因这是自己心中挚爱,他想跟最爱的人分享最爱的事情。


与此同时,带动观众深入了解短道速滑这项运动训练和比赛的方方面面,专业性与可看性相契相合。以致,网友直呼“有点出乎意料”“运动竞技类的剧还能这样拍”“青春不只有甜甜的爱情,还有热血的拼搏”“真正看到了运动员们积极向上的一面”……


另一方面,其以科学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不同时期运动员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并给出各自解答。在棱角分明的人物提炼中,展现出不同的竞技观。反映了社会变迁下,代际价值观念的冲撞、演变和传承,也折射出整个中国社会的变化。


从这个层面,这是一部扎根垂类小众的体育竞技剧,亦是一部具有现实普适和观照的时代发展剧。


剧中涉及的两个年代,都面临选新人、组队伍、聚人心等逐步累积的过程。而也正是这种点滴织就了中国短道速滑的今天。


像80年代末,马丽饰演的短道速滑教练吴庆红会带着私人随身听奖品,通过野冰场设置比赛,广罗人才;2014年,沙溢饰演的青岛队教练郑凯新,同样面临新人难寻。而当初正是作为野路子出身的郑凯新,又在现代线中成为了会为租借冰场费心的教练。


除此之外,剧中不同年代反复出现单腿曲蹲的动作。一个基本动作代代重复,有难以想象的单调,但每个人以热爱为动力,日复一日。这其中,又凸显出短道速滑训练的特性。


而不管何时,每个教练初心不改,只为自己和队员心中理想努力。也正是这种传承,让只有三十年的中国短道速滑,得以留存,走向世界。


当然,时代不同,诉求和理念也在变化。


从80年代的训练为了奖牌,到现代更加强调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80年代相信天赋大于努力,到现代李庚希饰演的陈冕,即便被亲生父亲认定没天赋,也相信只要坚持就有希望。


这些共性的应对,以及观念不同产生的碰撞,让我们看到,始终不变的是关于短道速滑的热爱、对于体育竞技的尊重;让我们感悟,无论遇到任何挫折,只要有热爱、不放弃,所有困难终将迎刃而解。


这是这部剧最终想传达,也是最动人的地方。


表达冲击:

多维真实之「嵌套性」与「戏剧感」


《超越》之所以感人,另一关键点在于真实接地的表达,以及由此激发出充沛的情绪感染力和情感张力。


体育题材剧的创作难点往往在于运动竞技的真实性与故事性之间的平衡。《超越》则很好地做到了二者的融合。


这里的短道速滑,并未浮于体育竞技表面,而是基于真实的社会感、生活气、竞技性,展现出每个人从热爱这项运动,到愿意为之付出一切,以及其间夹杂的现实可面临的戏剧性冲突,牵动观者心。


《超越》的真实冲击来自多个方面,由外及内,丝丝嵌套。


外在呈现上,真实还原促发代入感。


导演张晓波透露,这部剧在服美化道方面,延续了“还原真实”的拍摄理念。


在人物造型上,可以看到,尤其是80年代的吴庆红、陈敬业、郑凯新等除了东北特有的冻妆,基本少妆、甚至无妆感;队服上,亦是参考过往素材,1:1仿制了多套国家队战袍;生活装则多以平实的真实运动服为主,以及东北过冬必备的大棉服、厚围脖等;每个场景中的海报、横幅、奖状、奖牌,都做到有出处、有依据,搜集和参考了海量的历史图片、纪实影像;在场景设计上,力求体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一个宿舍房间、一个办公室里,仅靠陈设就能区别出不同人物。像陈敬业年轻时的宿舍和后来的家中都布满了书籍,便凸显其爱钻研的个性。


这一切,让那个年代的质感真实到近乎可触摸,让人愿意相信在此发生的一切。


体育运动上,细节入微产生极强可信度。


这是一部并无人物原型的虚构作品,但整体呈现真实和虚构相互映照。


该剧全面勾勒了不同年代招募新人、组建队伍、日常集训、各地交流、比赛选拔等各流程内容。这些细节也被一些从业者认证,如网友评“我滑短道速滑的,从挑选队员到训练、比赛,都不虚写”。


为此,《超越》也摈弃所有炫技式的、肉眼不可见的微观镜头、高速镜头和夸张的特技动作,尽力还原真实,并开创诸多拍摄手法。


总制片人、柠萌影业董事长苏晓直言,“土法子、洋法子一起上。架设多角度飞猫,改装遥控车。使用可拆卸的模块化结构,拼装不同的滑轨,实现多种战术动作的近景拍摄。还把运动员培养成摄影师,手持摄像机,滑冰,在人群中穿梭,完成正跟背跟镜头拍摄。一切为了写实再写实。”


在表演上,所有年轻演员全部提前两个月开始冰上训练。张晓波直言,所有主演均能自主完成初级的短道速滑冰上和陆地技术动作。这一部分在观剧时可以看到,年轻的演员在做动作时都可以接受镜头直面的考验。背后苦练的功夫不容小觑。


像后续会出场的中年江宏,由张国强饰演。由于江宏身患腿疾,张国强便从进组开始,场上场下戏里戏外都坚持用“瘸腿”的方式来带入角色。


正是戏外的这些付出,让观众收获了一部真正的体育竞技剧。真实的力量丰富了情感细节,也强化了主题表达。


理念传达上,直面现实诠释竞技残酷性。


这是一部体育竞技剧,也是一部关于“人”的剧。


这就决定了《超越》不着眼辉煌与冠军个体的颂扬,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让观众真正了解到这项运动背后的苦与乐,从而相信坚持的力量。


在剧中,没有高大上的常胜者,没有一帆风顺的冠军引领。更多是怀孕7个月仍穿防滑鞋上冰,为了队员未来,辞掉教练职务的吴庆红;爱队员、疼老婆,曾经意气风发,如今也懂得自我牺牲的郑凯新;一度郁郁不得志,但可以迅速点出队员谁肩膀高、谁腿力不够的干练教练郑敬业;心中有理想并愿意为之实践,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倔强少女陈冕……这里有人生的酸甜苦辣,有竞技的刺激、无奈、残酷。这里有刻苦拼搏、曲线前进、逆境勇上,但唯独没有放弃。


体育运动就是如此残酷,或许一次受伤便会断送运动生涯,一次失误便会痛失唯一机会。但愈是残酷,愈是背后失败无数,更加让我们看到其间弥漫的可贵精神。


单从这一直面现实的理念传达来看,好看、多面、不唯胜利者的《超越》反而有着更为饱满的现实正能量。


群像着力:

平凡英雄之「全面性」与「厚重感」


在创作前期的采访过程中,编剧李嘉就发现最打动自己的不是冠军夺冠,正是这种无数个普通运动员,在奋斗路上的遗憾、抉择,甚至甘愿牺牲、成全他人的故事。


于是,在总局领导“打开格局、扩大视野”的指导下,《超越》选择着力于整个竞技体育行业,那些不断超越中并未走到巅峰的大多数。这也成就了《超越》作为一部体育竞技剧的又一个突破点。


首先,《超越》讲述了三代人关于短道速滑运动的故事。有主要代表人物,但更为可贵地是,其通过运动群像,着眼于体育竞技背后更深层的精神探讨,那就是即便是普通人都可成为英雄。


其次,所谓体育运动的专业,也并不只体现在夺冠的那一刻,而是埋藏在每一个为此拼搏的瞬间。这其中,每个努力奉献的人都值得被铭记。


像第一代教练吴庆红,镜头只曾匆匆扫过她满屋的奖牌,随即更多是每天默默为队员冲奶粉、陪练、指导、协调关系;前期并不出彩的江宏,在一次伤病后黯然退役。但其高光将出现在剧集后半段,人到中年他再次进入国家队,却做起了冰场的浇冰员。


正是这些奋斗者、伤病者、徘徊者、失败者的塑造,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真实运动员的人生路径是怎样的。


即便是剧中主要人物,他们的运动之路也并不总是尽人意。勤奋不甘如陈敬业,也要到女队去做陪练,甚至为队友陪赛,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自己生活中的英雄。


这一点通过每一集片尾的采访亦可窥见一斑。剧组采访和拍摄了大量现役和退役运动员,这一富有形式感的创意,提升了全剧的厚实感。


其中,既有对我国轰轰烈烈冰上项目的历史记录,也有对洪流之中个体运动生涯的描写。采访本身是冷静和克制的,但运动员们的讲述和眼泪,却充盈着力量。


像功勋教练孟庆余教学时,会把自己的手放进烈性胶水里固定冰刀,手拿出来全部起泡;李佳军参加冬奥会,半夜被腿疼醒,坐着揉腿的时候会直接睡着,第二天忍着尿血的疼痛坚持上场比赛等。他们如同剧中人一样,并不总是胜者,但一定是有血有肉,曾经或正是血气方刚的青年。


这种不固着冠军,而是对群像的素描,使得《超越》的核心命题呼之欲出:所谓超越,正是由千万个平凡,同时又伟大的普通人,共同完成的。


生活里本就不只一种色彩、一种结果。纵使是普通人,只要努力、奋斗过,也可以成为自己生活中的英雄。《超越》的情怀和格局,着实超越了竞技本身,更是一部关乎平凡奋斗者的赞歌。


精神超越:

层层贯入之「透彻性」与「力量感」


超越,是这部剧的起点,通过剧情发展,贯穿于始终。


在剧中,第一层超越体现的就是运动员在赛场、在每个弯道,对对手的超越。


像不管是“金牌闪耀”“奖牌全拿”的训练口号,还是郑凯新改变策略,选择超越队友,都抱着要赢的决心。这一层超越更多是根植于竞技运动的本能出发。


第二层超越,体现的是运动员,尤其是万千为中国冰雪事业奉献一生的无名英雄们的自我超越。像陈敬业忍着膝盖伤痛,在空无一人的冰场拼命训练,只为克服自己的速度瓶颈;陈冕和三个队友利用休息时间,私下加训,亦是不满足于自身现状。


第三层超越,则体现的是一代代运动员、教练员,不畏艰苦、穿越时空、屡创辉煌的超越。而由点及面,运动员呈现出的代代传承的精气神,亦是新时期中国各行各业的精神。


走出剧集,更具现实意义的是,《超越》借助扎实而又真诚创作带来的“超越力量”,正穿透荧屏,感染着更大量级的受众,延展向更远的未来。


曾经,超越是数代中国人用勤勉奋斗,用热血铸就,来追逐的目标。


如今,很多观众正被剧中展现的体育精神和中华民族“超越不止”的精神所打动。


由《超越》带来的梦想传递与能量牵引,是当下每一个平凡奋斗者,在拼搏征程上心之所向的精神食粮。


敢想,敢拼,敢于超越,新时代青年就应是这样的。正可谓,《超越》所传达的精神内核,是值得被时代珍视的。而当下,处于历史关键时期的中华民族,依然在超越!


活动展示
公众号矩阵
版权信息

传媒内参 www.chinacmnc.com

京ICP备18060731号-1

北京指尖族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