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头条 | 专家点赞《走向大西南》:细节上生动感人,打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叙事空间
日前,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主办的电视剧《走向大西南》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及媒体人对该剧的时代价值、艺术水准、社会意义等展开探讨。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原总政艺术局局长汪守德,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胡智锋,《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编辑牛梦笛等专家认为,该剧全景式展现了大西南从解放到接管再到建设的历史进程,弥补了同类题材的创作空白,以具有质感的艺术表达,深刻揭示了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政权建设能够取得胜利的必然性,让历史有深度、人物有温度、信仰有力度。
其中,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表示,该剧丰富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从人民、从社会角度的一种叙事,打开了革命历史题材的叙事空间,把镜头对准了社会来表达。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再创作,对中国革命历史的再书写,用怎样的新的艺术视角、新的艺术表达方式?注入什么样的内容?如何解决史实与虚构的关系?如何讲重大事件,塑造人物领袖形象和表达普通人民?这些问题《走向大西南》实际上都做了非常有力和成功的探索。” 李京盛说。
原总政艺术局局长汪守德 表示,从编剧、导演的角度来看,该剧表现出了比较出色的驾驭建构的能力,这部剧从宏观上来看,它是宏大,是统揽全局,但细节上生动感人,非常细致入微。该剧通过家庭的视角写人物,非常有情有义,有血有肉。同时,在整个剧情的推进当中,起承转合上衔接十分流畅自然,给人举重若轻、一气呵成、欲罢不能的感觉,观剧充满了愉悦的享受。
在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胡智锋看来,该剧在题材新颖、全景式展示、精准的亮点设计和表达以及深刻的思想和艺术感染力可圈可点。
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走向大西南》是广电总局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重点剧目,也是中宣部、广电总局“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电视剧展播活动重点剧目,于2024年8月23日至9月9日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该剧集中展现了邓小平、刘伯承、贺龙同志率部胜利完成解放大西南、改造大西南和建设大西南的历史使命,推动西南地区实现翻天覆地变化的历程。
会上,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表示,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走向大西南》进一步展现历史细节,让观众再一次感受情感激荡,不仅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重大革命题材创作提供了很多启示。
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晓骏表示,《走向大西南》是四川省广电局立足“两个大局”、聚焦“国之大者”,把握重要节点,采用“揭榜挂帅”办法推出的重大选题,用活用足省政府重大文艺项目扶持政策来挑选确定最强创作团队共同完成的鸿篇巨制。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中心电视剧项目部副主任(主持工作)、高级编辑马骏认为该剧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实现同类题材的创新突破。该剧有意识地通过一系列创新表达拉近伟人与观众的距离,展现了邓小平同志很多生活化、接地气的片段,比如对孩子的喜爱、对妻子的呵护、对家乡故土的深情,还有“三龙际会”、“高兴之余唱唱戏”“与刘伯承在回川之前的驻足停留”以及刘邓两家互诉离别等经典场景,让每个观众感受到一个真实、生动、有趣、鲜活的邓小平形象 。
出品方代表,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曾义表示,秉承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成都方面对该剧创作给予了最大程度的支持,今后也将更加努力推出更多精品之作。
《走向大西南》历史顾问杨胜群重点介绍了该剧在历史内涵表达上的探索和尝试,鼓励广大创作者在浩如烟海的革命史料中,潜心发现发掘有价值的素材开展艺术创作。总编剧张强将总结该剧为“一、二、三、四”,即一部补白之作、二线叙事、三首颂歌、四个着力点,并介绍了该剧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尝试。演员代表,剧中“邓小平”扮演者安荣生、“刘伯承”扮演者刘之冰结合该剧创作,谈了对表演艺术的长期追求,特别是对伟人形象演绎的体会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