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内参&广电头条 | 三十而励,光影新程,第30届上海电视节闭幕!

来源:传媒内参 | 2025-06-30 10:02

三十而励,光影新程。6月23日至6月27日,第30届上海电视节成功举办。创办于1986年的上海电视节,是中国最早设立的国际性电视节,如今已成长为亚洲地区最重要的国际电视交流平台之一。三十而立,三十而“励”,为期5天的上海电视节,是一个人民的节日,是一个文化对话的窗口,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合作平台,更是一个开放创新的国际化舞台。


与时代同频,

白玉兰奖为电视剧创作树立行业标杆

第30届上海电视节从开幕式开始,就给了人们一个惊喜。“燕子姐姐”陈燕华又回来了!陈燕华深情回顾起她主持第一届上海电视节的情景时表示:“当时的压力和紧张,还是历历在目,但每个人都怀揣着一颗野心和一份胆量,因为我们做的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从第1届到第30届,上海电视节走过的是一条不寻常的路。


上海电视节在中国电视史上写下过许多“第一”。上海电视节诞生于1986年12月,首届名为“上海国际友好城市电视节”,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国际性电视节,共有来自16个国家、19个城市的24家电视台参加。主持开幕式的除了陈燕华,还有她的同事叶惠贤,以及美籍华人主持人靳羽西。1988年10月,上海举办了第二届电视节,有17个国家和地区的92家电视台、影视公司参加,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一个规模空前的国际盛会”。这一届电视节还首次进行了白玉兰奖评选,也是中国第一次由国际评委进行评奖的节庆活动,巴金担任了评委会的名誉主席。

白玉兰奖评选设立以来,始终秉持严格标准与专业艺术追求,为行业提供风向指引,在国产剧三大权威奖项中享有“专业奖”的美誉。本届白玉兰奖涵盖电视剧(中国剧单元、海外剧单元)、纪录片、动画片、综艺四大类别,共征集到来自五大洲4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部作品。其中纪录片报名数量增幅约为10%,增长最为显著。纪录片类别评委会主席、印度导演、制片人魏克然表示,当下的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颠覆性技术的存在”,公众的内心和外面的环境“都处在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现在全球的年轻人面临着很多同样的问题”,而纪录片能够帮助大家“用最真切、最真实、最原始的方法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故事”。动画片类别评委会主席、美国动画制片人、作家丽塔·斯特里特表示,动画片适合用来表达很多主题,动画人就应该多到上海电视节这样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交流学习


“白玉兰绽放”颁奖典礼6月27日晚在临港演艺中心举行。其中,中国剧的奖项归属历来是颁奖礼中最受瞩目的环节。今年白玉兰奖颁奖典礼的红毯,阵容堪称史上最强,20位获最佳男女主角、配角提名的知名演员,全员集结,让迎来第30届的这朵“白玉兰”格外耀眼。“通过今年的入围作品,我能够感受到我们新一代各个岗位上的创作者,在传承以往创作风格前提下,有很大的突破,这给我特别突出的印象。”本届白玉兰奖电视剧单元评委会主席陈宝国评价今年入围中国电视剧单元的10部作品时说,“今年是电视剧的大年,依然是一个‘神仙打架’的白玉兰颁奖季。”


尽管大家都在热议短剧对长剧的冲击,但以陈宝国为代表的白玉兰奖评委会看来,《边水往事》《城中之城》《凡人歌》《玫瑰的故事》《庆余年第二季》《山花烂漫时》《我的阿勒泰》《我是刑警》《西北岁月》和《小巷人家》等长剧,“在塑造人物性格的复杂度上,在铺陈故事情节的宽容度上,作品主题的挖掘深度上,有着永远不可替代的优势”。

今年,竞逐最佳男主角的靳东、王宝强、王骁、于和伟、张若昀,以及入围最佳女主角奖的刘亦菲、马伊琍、宋佳、闫妮、杨紫,不同年龄段实力演员的竞争,彰显了中国电视剧表演的高水准。尽管竞争激烈,但评委会成员都认为,对于已经举办到第30届的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来说,已经有了一套“严谨的、完整的、自成体系的”评选规则。这套规则标准,专家评委们和普通观众是“一致的”,“在颁奖礼上所呈现的获奖作品都是高票当选”。评委们也期待所有演员能够“遵艺道、重艺德、精艺术”。



通过第30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的评选,可以看到中国电视内容创作持续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围绕讲好中国故事的创作主线已然稳固成型,各类精品佳作不断涌现,持续开创着新时代广电视听工作的崭新局面。中国剧评委、编剧高璇建议:“所有的创作者都要努力去学习,不光要更新自己的技巧,也要紧跟时代,向观众学习,学习社会认知,以便加快品质的升级,这样才能让你的作品跟观众时刻同频共振。”

与世界并进,

电视节是中国文化走向全球的缩影

上海电视节始终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拥抱世界,上海电视节的国际化之路,也是中国文化国际化的缩影。

为推动中国与全球影视产业在更广层面、更深层次展开交流与合作,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电影市场和上海电视节的电视市场合并为国际影视市场。作为中国影视行业的年度盛会之一,市场对海内外影视机构保持强大的号召力。除了展示,国际影视市场持续举办产业活动,涵盖IP推介转化、产业对话、国际合作交流、国际发行、影视+文旅、影视+法律、人才培养等主题。





国际影视市还特别设立“国际专区”,旨在构建一个集中展示全球影视产业成果、促进跨境交流合作的专属平台,进一步拓展中国影视产业的国际影响力。专区既有泰国联合展台、俄罗斯联合展台、格鲁吉亚电影中心、沙特电影等老朋友,也新增了土耳其、斯洛文尼亚、越南、印度尼西亚等新朋友的推介内容。业务范围涵盖影视内容创作、国际版权交易、发行放映、拍摄政策及取景地推介等影视全产业链环节。中国优秀的电视作品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企业,为市场注入强大的活力。今年在戛纳电影市场大手笔拿下多部影片版权,并且采购了中国热播电视剧《繁花》的MUBI,在东南亚地区独家发行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创艺电影(Encore Films),以及即将在俄罗斯发行《艺术学院1994》的Russia report,中西合拍动画电影《守龙者》的意大利发行公司DRAKA以及新加坡的MM2、柬埔寨的Westec Media Limited等纷纷参加了今年的电视节。







随着国内微短剧的蓬勃发展,不少海外平台和公司对于短剧内容采购也成为今年的新趋势。不少买家希望与中国短剧平台或者公司预约洽谈。来自马来西亚的一位买家表示,去年从3家微短剧公司购买了120部微短剧,而今年,她展现了更强烈的购买兴趣。此外,市场细分进一步明确,有买家明确表示希望购买悬疑类、古装类短剧,而有的买家则聚焦女频向内容。


为助力中国优秀电视剧“出海”,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国际影视市场还举行了“译制为桥 共筑传播生态——影视译制传播高端对话交流会”。国际传播资深媒体人、知名影视机构负责人、影视译制专家及传播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人工智能时代影视译制创新、跨文化传播策略、影视作品“出海”新生态构建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就多语种译制、人才培养、国际传播等方面的专业能力与创新成果进行了推介。比如上海市广播电视局将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及其重要平台“国家多语种影视译制基地”加强合作,在共育高端译制人才、共建技术研发与应用高地、共推中华文化精品“出海”,拓展声音产业新蓝海等层面展开合作,开启沪上影视译制事业新篇章。作为上海电视节开幕当天的重磅活动,本次交流会为业界提供了权威的译制标准解读和创新案例分享,全面促进了译制传播合作项目的接洽与落地





今年,上海电视节在开幕式上还宣布启动了“白玉兰国际推广计划”。该计划充分发挥上海电视节已有的国际影响力,积极拓展“国际朋友圈”,强化电视节作为文化交流桥梁的关键作用。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搭建起中国视听内容与全球市场互通的“资源库”,运用数据驱动的精准推广、文旅融合的场景体验以及长效化的合作机制,显著提升中国优质视听内容“出海”的效率,助力中国视听内容“出海”实现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跨越。

在荧屏上,今年的电视节也为观众带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剧作。本届电视节的白玉兰奖国际优秀电视节目展播精心安排放映六部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影视作品。此次展映是总局“视听融情 和合共行”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电视节节目展播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6月10日起,东方卫视陆续播出英国电视剧《傲慢与偏见》《爱玛》,以及中国纪录片《邬达克》《中俄冰雪奇缘》等;都市频道先后呈现《孤独的美食家2024除夕特别篇》(日本)、《猫咪帝国》(俄罗斯)等;东方影视频道则会接连播出《热点》(日本)、《德黑兰蝰蛇》(伊朗)等海外剧,还有来自法国、俄罗斯、意大利的纪录片;哈哈炫动频道带来《盖比的娃娃屋第4季》(美国)、《舒克贝塔生命水之战》(中国)等多国动画片,都受到了观众的热情追捧。


与行业携手,

推动中国电视产业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电视生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模拟到数字再到8K高清;从有线到网络再到移动互联网;从电视大屏到手机小屏……上海电视节依然常办常新,“白玉兰”香飘四海,这是因为上海电视节始终关注市场焦点、行业前沿,积极拥抱技术变革,助力中国视听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国电视行业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本届白玉兰奖评委会所有人都在强调剧作对于电视剧的重要意义,正如陈宝国所说:“电视剧要保持旺盛蓬勃的生命力,继续往前走,就是靠剧作。”自2021年起,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便将目光聚焦文学“母本”价值,探索文学与影像融合路径,促成诸多文学IP通过“两节”平台达成交易,拓展多元发展可能。而随着包含了IP推介大会、IP提案大会等内容的“跨幕叙事者”这座桥梁的架设,今年的国际影视市场内,IP转化已经实现了全链条覆盖。


除了传统的IP中期的交易和转化,还有IP前期的推介。开市首日,中国作协包括贾平凹的《河山传》、阿来的《寻金记》、苏童的《好天气》等60部优秀文学作品入选的“最具转化价值文学IP推荐榜”,上海市作协包括滕肖澜的《平衡》、高渊的《诺曼底公寓》等多部作品在内的“最具转化价值文学IP上海作家作品特别推荐榜”,先后重磅发布,成为市场大热点。


更有IP后期成品的落地、衍生。此前上影节期间,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曾以《哪吒之魔童闹海》为例,讲述了“非票收入”对一个IP的意义。无独有偶,横跨影视节期间举办的“一带一路”电影周,今年也将产业方面的焦点落在了IP的实景化上。国际影视市场举办期间,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在市场内特别推介了区内的“东方乐城”。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投资促进中心主任唐文举表示,这里未来会有大量的IP落地,“以‘东方乐城’为愿景的南一片区,将打造融合高品质休闲、潮流体验与文创内容的多元场域,为文旅融合和影视落地提供政策与空间双重支持”。


当然,市场也高度关注超高清等高科技领域。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超高清发展年”的战略规划下,上海电视节上发布了六部“超高清创制片单”,白玉兰电视论坛还以“超高清剧集制作的探索与实践”为题邀请多位业内人士展开对话,不仅呈现了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探索,更勾勒出中国影视在超高清赛道上的前行方向。《曙光》导演赵宁宇说:“超高清的意义不仅是技术指标的突破,更让中国故事的美学表达有了更精准的‘翻译器’,让黄土高原的沟壑、革命年代的质感都能成为打动世界的文化符号。”



国际影视市场推出了“超高清视听产业特展”,这是影视行业先进技术交流平台,也是面向公众的前沿影视科技体验场。特展涵盖超高清技术展示、虚拟制作、VR体验、自动化摄制解决方案等多个板块,专业人士、影视爱好者、市民观众都能在此沉浸式感受尖端影音科技的非凡魅力。通过现场演示、专业沙龙与互动体验等多元形式,全方位展现技术革新如何重塑影像生产、推动影视制作迈向更高质量的新纪元。基卡机器人展示国际尖端影视机器人拍摄系统(moco),融合虚拟制片技术,现场解析《独行月球》《飞驰人生》等影片视效流程,带来充满科技感的“机械秀”;《帝国密码——秦始皇陵》XR大空间项目联合首发,陕文投集团、HTC、秦陵博物院推出XR大空间产品全栈式解决方案,让观众沉浸式体验世界级IP在XR大空间的独特魅力;国内首款宋代主题VR《大宋风华录·满江红》,融合行进观影游览、手势识别、全感座椅等多元交互形式,再伸科技为观众带来“视觉冲击+物理体感”的双重震撼……



迅猛发展的影视高科技,将不仅仅应用在影视工业领域。特拍指导、基卡创始人李鹤说,他们的高科技机械臂技术先进,“帮助导演实现创意”的同时,他们想将应用领域扩展到数字资产的转化和文旅融合领域,“我们的思路就是用电影科技去‘降维发展’,让更多普通老百姓也能感受到电影科技带来的乐趣和改变。”


此外,呼应中国视听产品“出海”的趋势,广州的趣丸千音的AI语音模型,很适合给有声书、动态漫、短剧的“出海”,做翻译、字幕、配音的工业化批量制作。趣丸千音营销副总裁邢瑞琪表示,“这不仅让配音可以富有感情,减少了机器配音的感觉,还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制作成本。”


作为新兴业态,微短剧也受到大力扶持。电视节期间发布《2024-2025上海微短剧发展白皮书》暨2025上海微短剧“繁花”计划,举办微短剧项目路演,为微短剧公司和项目提供展示平台,促进市场繁荣,推动其赋能千行百业。

与城市共荣,

“家门口的电视节”让影视更贴近市民

上海电视节是人民的节日,今年的上海电视节好看好玩又好听。


惠民放映,让电视节走到市民的家门口。整个电视节期间,“白玉兰飘香”线下惠民放映板块的29部海内外佳作、41场惠民放映,覆盖全市16个区的19个场馆,让上海电视节真正成为市民“家门口的电视节”。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副主任曹吟说:“今年我们第一次让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影展和上海电视节惠民放映联动起来,继上海国际电影节推出简·奥斯汀主题影展后,电视节继续携手BBC,特别推出纪念简·奥斯汀诞辰250周年的三部经典影视作品。”

上海电视节对于放映的内容和活动进行了精心策划,除了与简·奥斯汀相关的影视作品之外,电视节特别策划的“别样人生”单元,在上海文艺会堂放映去年大热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考虑到小朋友将迎来暑假,电视节还邀约国内外动画大IP作品《盖比娃娃屋》《汪汪队立大功》《舒克和贝塔》集中亮相。


通过这些年的惠民放映工作,放映场馆也在不断总结经验,让观众更便捷。从2018年起,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成为上海电视节的惠民放映点,他们不断优化预约方式,从以往的官方微信公众号线上预约、现场人工签到改为快速扫码核销,为观众提供了更便捷的入场方式;今年还为视障、听障人士举行了一场无障碍惠民放映,允许导盲犬和主人一起进入……19个线下放映点的惠民放映就像一束光,照亮了城市的文化空间,也照进了人们的生活。它让人相信,当优秀的作品走到市民身边,艺术便有了最生动的模样,城市也多了一份温暖的文化底色。



走到身边的,还有作品主创。他们和市民观众面对面交流,让作品变得更鲜活。在俄罗斯的《光影萨哈!》和《俄罗斯先锋守护者》两部作品放映结束后,曾到访过俄罗斯的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一位观众激动地告诉导演娜塔莉娅·卡德罗娃,她又看到了俄罗斯的“另一面”,“原来俄罗斯的人们也和我们中国一样非常重视传统节日、传统服装”。她表示,很希望再去一次俄罗斯,“亲身体验一下片中的牧场和少数民族风情”。


今年的电视节,还为全年龄段的观众打造一个好玩的公益市集。在国际影视市场,除了首次向公众开放展区,还首创“剧好玩MART”市集概念,打造沉浸式影视文化嘉年华,不仅为行业开辟市场洞察窗口,更让普通观众零距离感受影视魅力。“剧好玩・MART”汇集了众多商户,其中包括宝可梦、《雄狮少年》、抖音生活服务和Movie Land电影地图交互创绘四大特展。TVB、上海国际电影节官方文创等权威机构也纷纷入驻,带来热门IP衍生品;映庆文化等官方合作平台入驻,实现产业服务创新融合;为市民和游客安排了美食餐饮区域,亮点满满。电视节期间,即使正值时雨时晴的黄梅天,上海展览中心广场上依然有市民游客前来“逛吃”。各品牌精心设置展位,带来各种形式的影视周边,与从各地赶来的影迷观众交流互动。像TVB在市集的摊位,就安排了很多人气IP衍生品,比如“做人最紧要开心”金句冰箱贴、TVB新闻车模型等,吸引了很多港剧爱好者。此外,沉浸式打卡宝可梦“天空之镜”,参与高分国漫《雄狮少年》主题互动,也成为了很多动漫粉丝的“必玩项目”。





电视节期间,还有好听的经典旋律回荡在耳边。“花开三十 音你绽放”全民K歌线上活动邀请市民重温影视金曲。活动自5月22日开启,至6月27日白玉兰奖颁奖日,吸引了万余名网友线上参与,发布了近3万首翻唱作品。


6月27日,备受瞩目的白玉兰绽放颁奖典礼再次走进临港这座“年轻的城、年轻人的城”。借此契机,电视节与临港新片区展开深度合作,联动临港丰富的文旅资源,推出“电视节专享City Walk”精品线路,推动影视、文旅与新城发展相互赋能,激活更多城市资源,充分释放节日溢出效应。6月28日晚,“临港时刻·时光之戒”光影秀将震撼上演,时长12分钟的第30届上海电视节主题光影烟花秀也将融入其中,烟花将呈现“30”图案,为举办了30届的电视节“庆生”。

三十而励,三十而已。举办了30届的上海电视节,仍然年轻。站在技术与艺术的交汇点上,今年上海电视节在国际高度、专业深度、技术力度和文化温度上全面发力,续写着中国视听产业发展的新篇章,也开启了一条光影叙事服务时代、连接世界的新征程。


第30届上海电视节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上海市广播电视局、上海广播电视台承办,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协办,上海临港新片区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特别支持。


活动展示
公众号矩阵
版权信息

传媒内参 www.chinacmnc.com

京ICP备18060731号-1

北京指尖族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