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好好吃饭”里流淌出的人生哲学,《三餐四季》用饮食文化写下浪漫注脚

来源:传媒内参 | 2024-08-20 22:03

主编温静导读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商务部联合摄制,央视综合频道制作的大型美食文旅季播节目《三餐四季》圆满收官,通过对11省22城的躬身探访,不仅以美食作为切口展现各地的人文风物,更将普通人的三餐与四季作为锚点,链接文化进程与民族发展的脉络,让“好好吃饭”成为中华民族最浪漫的文化注脚。



来源:传媒内参—主编温静


百事常随缘,饮食穷芳鲜。在中国人眼中,饮食远不止果腹那么简单,在数千年的文明进程中,中华美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味与体系,中华饮食文化也如同一颗璀璨星辰,滋养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与情感。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商务部联合摄制,央视综合频道制作的大型美食文旅季播节目《三餐四季》圆满收官,通过对11省22城的躬身探访,不仅以美食作为切口展现各地的人文风物,更将普通人的三餐与四季作为锚点,链接文化进程与民族发展的脉络,让“好好吃饭”成为中华民族最浪漫的文化注脚。


截至目前,#三餐四季# 微博话题阅读量8亿。节目相关话题累计收获全网热搜热榜665个,阅读总量累计超12亿,央视频专辑播放量累计超5200万,全网视频播放量累计超13亿次。节目收视率多次蝉联同时段全国综艺排名第1位,获得广泛的社会反响。


三餐四季里有灶头火旺

有家国兴盛的匠心秘钥


中国人对吃有着一种执念,这种执念甚至已经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世界主要文明体之中,都显得独一无二。在中国人眼中,“吃”并非仅指填饱肚子的进食,而是一种占有,一种心态,一种取向,一种生活方式和对外部世界的基本态度。正所谓“仓廪足而知礼仪,衣食足则知荣辱”,好好吃饭不仅关乎着一个家族的兴旺,更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基础。


邯郸郭八火烧老板赵金雷在学徒时反复磨炼,指尖多次被高温烫伤以致留疤,终练得“铁砂掌”,用一个小小的火烧店撑起四口之家;府前饭店的现任老板是酥鱼的第五代传承人,即便他已小有名气,他的父亲仍要隔三差五品尝他烹饪的酥鱼,严格把控品质,确保传承延续;2002年,在青海喇家遗址出土了一碗4000年前的面条,而4000年后的今天,拉面不仅成为青海人的精神寄托,这里炉火纯青的拉面技艺更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代表中国厨艺的一个窗口;曾经,海南鸡饭是海南人“下南洋”的谋生手段,是跨越山海也割舍不掉的家乡味道,如今,海南鸡饭不仅是新加坡的国菜,更流传至世界各地,成为亚洲菜的代表之一……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三餐四季》讲述了一个个因“吃”而繁盛的故事。


纵观往期节目,很多各地极负盛名、极具特色的美食小吃,究其起源都再简单不过——烹饪者靠此养家糊口。而当基础的温饱被满足后,人们往往更乐得将这项烹饪技能延续下去,成为家族招牌,成为地域标志,让每一个食客吃好,又成为此时最真挚的愿望。从吃饱到吃好,中间隔的是社会变迁与国家发展,所以《三餐四季》在谈吃的时候,从来没有局限在单纯地谈美味,更多的是谈时间赋予“好好吃饭”的厚重内涵。“吃”字当头,是属于中国人的情趣与追求,灶台火旺不仅预示着家庭兴旺,在更广泛的语境下,也是文化兴盛与国力昌盛的有力证明。


三餐四季里有时代发展

承载着历史文化的积淀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记载,“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从人类祖先谋划去收集坚果,采集树叶、野菜,去获取一头麋鹿,到今天的社会环境都是从获取食物、分配食物以及加工食物等过程中演变而来,我们在讨论吃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讨论人类演变进化的历史——吃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源头。也因此,《三餐四季》将美食设为坐标原点,向四周延伸,不仅绘出了一座城的人文风貌,更向纵深挖掘,以时间为线索描摹时代发展的稳步进程。


过去,青海人“早上焪土豆,中午炕土豆,晚上炒土豆”,土豆经过粗略的加工就是必备的果腹品,如今,资深的烹饪大师可以用土豆做出100多道菜,只一道简单的洋芋酿皮就辅以面筋、豆芽、芥末、辣椒和韭菜等配料,成就更丰富的口感。同一种食材能够拥有千般变化,这背后既是当地生活水平的提高,本质上也是百姓对生活的热爱愈发强烈。相较于枯燥的事实与数据,节目仅借“一颗土豆”便直观地展示了青海的变化,难怪有观众会在评论区调侃,“吃,果然是中国人要研究一辈子的课题。”


人类学家张光直教授曾断言,达到一个文化核心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肚子。在“海南篇”播出后,许多网友都直呼“打开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并表示“从前对于海南的认知太肤浅,这里的历史文化底蕴同它沿岸的海一样,深邃且有魅力。”一份咖啡配油条,讲述了一个“今日朝餐夕食,莫忘往昔披荆斩棘”的故事,节目在轻松的氛围里还原了当年华侨归国建设家乡的火热场面;一盘娘惹仁当牛腩,背后是不同饮食文化间的相互碰撞,节目也借此比喻海南这片土地既火辣又香甜的魅力。


原始的食物在长久的烹饪中会逐渐拥有“思想”,而这“思想”恰巧记录着一座城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缩影,饮食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一种文化,正因其间的字字句句都是对历史的回应,并充满了时代发展的深刻印记。


三餐四季里有全新面貌

打开了对外传播的窗口


从淄博烧烤到天水麻辣烫,美食点燃了一团又一团火。除了直接以美食出圈外,那些热点网红旅游现象,似乎也有着浓重的美食痕迹。吃,在中国人的生活观念里一直处于特殊地位,很少有人会因为一把烧烤、一碗麻辣烫就千里迢迢奔赴目的地,又太过牵强。真正让游客心驰神往的,往往是被美食揭开的一座城的神秘面纱。


在最后一期节目中,撒贝宁吃拉面吃得停不下来时曾说,“在青海,随便走进街边的一家拉面店,味道都不会出错。”那么,仅凭一碗拉面就能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吗?不,还要有当地拉面在粗细、技艺、特色上的独树一帜,还要有当地老城新貌下年轻文化的遍地开花,还要有“浪山”文化、“洋芋宴”、游牧民族饮食……显然,《三餐四季》并没有将自身局限在美食、文旅或探店等单一层面,而是通过躬身探索、深入人群,由表及里、深入浅出的由一地的饮食文化引出一座城的风貌,并全面展现给观众。



洋芋宴上,一道洋芋果冻“暴露”了青海的冷凉蔬菜基地,原来这里早就不是从前那个贫瘠的“西北大边疆”;和乐蟹作为万宁地区特产的螃蟹,生长于一半海水一半淡水的小海,兼容了海水蟹的个头与河蟹的鲜美,直接带壳烤制,与苏东坡诗中的烤生蚝有异曲同工之妙。如节目中撒贝宁所言,“只有走出去才能发现各地的变化”,节目从食物味道、烹饪方式、起源发展、文化内涵等各方面阐释着各地美食的魅力,同时,也以美食为线索,勾勒出一座城市的全新面貌。


有别于道听途说与捕风捉影,观众跟随着节目嘉宾一路上真听、真看、真感受,这种完全沉浸在“逛吃”情境中的游客路线,才是推动各地文旅发展的最强动力。


说到对吃的热爱与追求,中国人无出其右,而谈及吃文化的历史,中国在世界上也可说独领风骚。《三餐四季》正是以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为媒介,深挖其背后的情愫与文化,带领观众领略当地的饮食文化、人文风貌的同时,也以最具烟火气的方式诠释中华文化之美,让地方美食成为传承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向外传播的有效力量。


活动展示
公众号矩阵
版权信息

传媒内参 www.chinacmnc.com

京ICP备18060731号-1

北京指尖族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