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风撬动产业,《七月的风是甜的》解码无锡惠山区文旅融合新路径
来源|传媒内参
作者|唐瑞峰
《七月的风是甜的》在央视频、腾讯、爱奇艺热播,带给大众惊喜。这部微短剧的热播,不仅带来了流量的高峰,更关键的是触发了深层次的产业联动,将线上热度转化为线下发展的强劲动能,为惠山区文旅产业注入了持续活力。
近期,作为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推荐项目的无锡首部乡村振兴题材文旅微短剧《七月的风是甜的》在央视频、腾讯、爱奇艺热播,带给大众惊喜。这部微短剧的热播,不仅带来了流量的高峰,更关键的是触发了深层次的产业联动,将线上热度转化为线下发展的强劲动能,为惠山区文旅产业注入了持续活力。
从数据来看,该剧开播一周,剧中同款桃花酥、阳山民宿搜索量大幅提升,并以超2亿的全网话题声量收官;从深层的社会价值来说,该剧的价值还藏在“刷屏”后的长尾效应里,还在于其对“文旅微短剧3.0时代”的破题启示。当行业从景点搬运走向情感共生,从流量泡沫转向产业根系,以“内容为根系、产业为枝叶、情感为土壤”的《七月的风是甜的》究竟如何让城市真正“住进”人心?
▍内容破壁:从剧情打卡到产业打卡,让风景住进人心
由无锡市惠和文商传媒有限公司、无锡广新影视动画技术有限公司携手央视频融媒体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出品,关景天执导,成果、包涵领衔主演,著名少儿节目主持人鞠萍特别主演的《七月的风是甜的》以无锡市惠山区为背景,讲述了怀抱理想归国的留学生宋七月为爱投身民宿事业,最终收获真挚友情与治愈爱情的故事。
当多数文旅短剧还在堆砌景点时,《七月的风是甜的》选择让惠山区的风物成为故事的“共生体”。在“守护民宿梦想”融合爱情、亲情、友情的温暖治愈故事中,不仅聚焦于新一代青年的励志成长,还将万亩桃林、泥人非遗、院士小镇等惠山区基因巧妙地融入烟火叙事里。例如在特色美食方面,有着以一碗热气蒸腾的奥灶面开启“锡式”清晨的仪式感;也有用泥娃娃手作与下午茶的混搭来诠释“传统正年轻”的灵动;还有剧中的“传统桃花酥复刻”情节将非遗技艺化作情感纽带等等,使得观众在看主角们揉捏面皮、填入桃酱时,记住的不只是技法,更是惠山区八百年的桃文化基因。
随着剧情的铺陈,无锡惠山区的地域文脉与秀美风光也一一展开。例如桃心小岛的治愈日出、安阳书院的文脉沉淀、礼社古村的斑驳砖雕,成为主角疗愈创伤的“精神容器”;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无人机运输场景,也为田园叙事注入未来感。这种“古典与现代共生”的镜头语言,让风景超越了背景板,成为推动剧情的关键力量。
该剧收官后,无锡惠山区敏锐抓住剧集带来的“甜蜜”氛围与夏日时令,将剧情影响力延伸至更广阔的“夏日经济”。剧中展现的悠闲惬意生活场景,成为打造“夏日微度假”目的地的灵感源泉,惠山区顺势推出融合剧中元素的 “惠山之夜·啤酒音乐节”等主题活动,巧妙地将“甜蜜”IP与清凉消夏的“啤酒盛宴”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夏日经济创新样本”。此举不仅延长了旅游旺季,更丰富了游客的沉浸式体验,实现了从“看剧”到“赴约”的转化。
此外,惠山区文旅部门在民宿、特色街区等相关文旅场所融入宠物友好设施和服务,策划“人宠共融”等主题活动令观众携宠打卡剧中同款地,积极培育和发展“它经济”,吸引爱宠一族前来体验,进一步拓宽了客群和市场维度,让无锡惠山区的风景“住进人心”。
▍长尾动能:从“流量热潮”到“产业联动”的跃升
随着剧集的热播到完结,《七月的风是甜的》打破了传统影视与文旅的单向宣介模式,基于剧情深度植入、角色沉浸打卡、文化符号解码等多方式,构建起“剧情IP孵化到文旅消费激活”的生态闭环,使得该剧的长尾效应正在突破短期流量,促进文旅经济产生更大动能。
首先是从某一产品的“单点引爆”到全链增值的产业链跃迁。剧中“桃树连接产业园”的设定,映射惠山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实践的优秀成果,例如Y型栽培、物联网虫情监测、无人机运输等“黑科技”,借剧情走向大众并提供了案例借鉴。此外,阳山镇以“桃”为核,串联采摘农庄、桃文化创客中心、桃主题民宿,形成“一棵桃树吃到底”的全链经济,剧集的播出或将让今年暑期游客量再创新高。此外,还有无锡市商务局、无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惠山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了以“悦享春经济·共赴桃花约”为主题的活动,通过19项特色子活动搭建“文旅+”多元消费场景,全面激活春日经济动能,推动文旅消费升级,进一步拓宽了客群和市场维度。
其次是从地域特色延展到国际表达,进一步促进IP全球化的形成。在剧集播出过程中,央视频“惠见好物”专区上线剧中同款桃花酥等产品获得大众好评,惠山区文商旅集团也借势启动“惠山有礼”IP计划,将玩偶蜜桃桃”开发为盲盒、剧中情侣定情信物“桃核手链”变身文旅打卡新符号等。更值得一提的是,阳山水蜜桃去年已出口国外,剧中“科技种桃”场景吸引东南亚农业考察团预约参观,该地的“甜蜜经济”开始辐射海外。
第三是该剧将流量沉淀为“人文资产”,加深大众化的情感链接。当观众跟随宋七月的台词“万般滋味皆是生活,没什么大不了的,一切都会好起来”在民宿“栖梦居”重拾勇气时,当大家被赵梓航和冯琪琪庄重的婚礼而感动落泪、为宋七月与顾辞安二人确认心意而感动开心幸福时,剧集已超越影视产品的单一娱乐属性,成为情感疗愈的载体。
可以说,该剧结合了丰富的历史与现代元素,展现出阳山桃心小岛、锦绣园及吴文化公园等本地景点及其背后经典故事,跟随打卡的观众也从“看客”转化为文化传承的参与者、温暖治愈系生活态度的传递者。这种基于情感认同的深度联结,不是成为该剧长尾效应的核心燃料,也使其进一步完善了“内容创作、场景体验、文化共鸣”的价值链条。
▍破题创新:探索文旅融合的新时代发展路径
作为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重点推荐项目,《七月的风是甜的》的探索远超一部剧的意义。
为了打破文旅微短剧同质化、符号化堆砌的通病,该剧以“空间人格化”破题,让古巷砖雕成为情节转折点、让桃园种植数据成为角色决策依据,这正是对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战略的微观实践。
具体来说,无锡惠山区以剧为媒,搭建“拍摄基地+衍生开发+数字资产”三维架构,包括在创作端联合高校建立非遗素材库,储备“桃文化”“吴地民歌”等IP;在技术端与央视频融媒体发展有限公司与无锡广新影视动画技术有限公司深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文旅精品微短剧打造城市创投生态布局,为城市形象展示和区域文化旅游推广提供积极助力;在消费端,依托剧中核心场景,如桃心小岛日出观景点、安阳书院、礼社古街等,惠山区开发了“惠山24小时”数字文旅地图,游客扫码即可精准导航至剧中同款奥灶面馆、特色民宿以及关键取景地,轻松解锁“沉浸式打卡”体验,这种“跟着剧情去旅行”的模式,极大提升了游客的参与感和代入感。
《七月的风是甜的》所展现的只是惠山区丰富文旅资源的冰山一角,这片土地还拥有更多值得探索的亮点,包括承载着厚重文化记忆的安阳书院、礼社古村等历史遗存;构成了壮丽田园风光的阳山万亩桃林与现代科技加持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具有优美生态休闲空间的桃心小岛、锦绣园等景点,以及奥灶面等特色美食......可以说“七月的风”激活了“桃花经济”的新生态。
《七月的风是甜的》的成功实践,超越了影视作品本身的意义。它精准地以内容为纽带,深度激活了惠山区“桃经济”,创新打造了“夏日经济”样本,并延伸至“它经济”等新兴领域,实现了从线上流量到线下产业动能的华丽蜕变。通过构建“剧情打卡”到“产业打卡”的深度消费场景延伸,惠山区不仅展示了其独特的文旅魅力,更探索出一条以微短剧为杠杆,撬动多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文旅消费升级的有效路径,为区域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的“惠山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