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娱版图 | 专访上广电制协于志庆——上海滩影视行业的“老娘舅”

来源:传媒内参 | 2021-04-26 01:48

温静观察:作为全国行业协会中颇具影响力的社会组织,上海市广播影视制作业行业协会会员单位已达1800余家。《传媒内参》对上海市广播影视制作业行业协会驻会副会长兼专职秘书长于志庆进行采访,从协会服务的角度探讨如何促进上海影视产业的发展。

来源:传媒内参-温静观察

文/云希岳

上海市广播影视制作业行业协会于2013年6月成立。七年来,会员单位从最初不足百家至今已达1800余家,成为全国行业协会中颇具影响力的社会组织。《传媒内参》对上海市广播影视制作业行业协会驻会副会长兼专职秘书长于志庆进行采访,从协会服务的角度探讨如何促进上海影视产业的发展。

上海市广播影视制作业行业协会驻会副会长兼专职秘书长于志庆

扶持政策添翼,

精细化管理助推

2014年10月,《关于促进上海电影发展的若干政策》(简称“新7条”)出台,上海影视行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新7条”中有两条内容尤为突出,首先针对其中加大上海电影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这一条,每年投入2亿元用作电影专项扶持资金,扶持力度之大可谓史无前例。

另一条是针对建立和完善上海电影拍摄服务体系:一是在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受理中心设立窗口,免费提供解读政策、电话咨询等服务;二是在建立上海影视拍摄取景地的数据库和影视人才数据库;三是成立上海影视摄制服务机构,协调在上海本地涉及政府管理事项和拍摄服务。

上海影视摄制服务机构于2014年12月27日在电影工作会上挂牌成立之后,由上海市广播影视制作业行业协会承担具体运营职能。运营前期,协会历时三个月进行国内外广泛调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建立了22个大类的116项服务。

但万事开头难,于志庆说,机构最初去做拍摄协调工作的过程中遇到非常大的阻挠,很多行政管理部门压根不知道这个机构,更不必说拍摄基本每天都会牵扯的街道,更是对其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团队用三年时间艰难地打通各个环节,当时的日常就是手上整天就拿着文件去一个个去跟他们解释、疏通、协调。”

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极力支持下,机构的工作渐入正轨,在上海16个区分别建立了服务工作站,派专人驻站,服务一直延伸到街道。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市、区、街道三级的精细管理。如果现在有一个剧组来上海拍摄,只需要提供一张所需的服务清单,机构就可以最高的效率去协调落实。这种高效的服务能力,正是得益于协会多年来的基层协调工作。

上海影视摄制服务机构成立之后,三年内就吸引了500多家企业在上海实际入驻。“入驻不仅是注册的部分,是公司整个搬到上海”,于志庆强调。截至2021年3月31日,机构共受理政策、信息咨询和协调服务8746件次,其中咨询类服务7218件次,协调类服务1528件次,项目受理达标率为100%。接受咨询服务的单位共5827家,其中上海单位4085家,外地单位1742家;接受协调服务的影视剧组共703个,其中上海剧组358个,外地剧组345个。

此外,在上海市委宣传部、市电影局、上海市文旅局(原市文广影视局)的指导下,上海影视摄制服务机构已经连续七年编制完成了介绍上海电影产业发展的政策和影视拍摄环境的《上海影视拍摄指南》(年度版),经过历年的更新丰富,不仅增加了外语版,还在2018年专门增加了“上海影视拍摄推荐取景地AR视频指南”。这个手册于每年的上海国际影视节期间发布,为来沪取景拍摄的剧组提供了极为便捷的信息。

“我当时的想法就是按照上级的要求,怎么弘扬‘上海作为中国电影百年发祥地的品牌凝聚力,聚拢行业人才,汇聚行业力量’,这是2014年协会初创的工作目标。”经过多年的运营,上海市广播影视制作业行业协会目前已成立了包含导演、编剧、制片、演员、纪录片、影视动漫、法务、后期制作、金融等相关领域的10个专业委员会,对上千家会员单位分门别类,构建了协同工作机制,凝聚了会员单位的向心力,更为精准化服务做好了充足的机制保障。

立足“保姆”定位,

提供精准化服务

“做好服务永远是第一位的”,于志庆说,协会的工作人员平均年龄34岁,学历都是大学本科以上,并且要求所有的人把自己定位成“行业保姆”。“说大话没用,我们就是踏踏实实做好琐碎的服务工作,他们提什么要求我们就去努力落实,人家一看你服务做的这么周到,自己就愿意来上海。”

于志庆举例,《角力之城》剧组在上海拍摄时遇到拍摄场地要动迁的麻烦,剧组开机当天推土机正准备工作,他们立刻向协会求助,于志庆在了解情况之后,立即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由区委书记亲自协调,想办法与拆迁方商议动迁的先后顺序,将取景地的拆迁时间后调,不仅避免了剧组的巨大损失,也没有影响拆迁进度。这件事情后续有了新闻报道,“区委书记亲自协调影视拍摄这种爆炸性新闻对各个区都是一种触动”,后来,华录百纳老总刘德宏了解到协会的服务后说,没想到上海这么尽心尽力解决问题,不仅没有任何费用,而且效率奇高,让他感到十分惊讶。在此之后,他将几个公司在上海注册,于志庆说:“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案例。”

“嘴上说自己是店小二,实际上把自己当老板的思维模式行不通,必须实打实地通过服务的意识,真正考虑为老百姓去服务。”“永远不要想着去做生意,就是永远做一个保姆,把自己定位好,保姆什么概念?就是人家有问题给他解决,你解决不了把能解决的人拉过来,穿针引线,做好服务。”协会还组织20个律师事务所,每个月设立固定的咨询日,为会员单位提供诸如如何规避法律合同风险等在内的免费咨询。疫情期间不仅举办一系列的空中课堂,还整理了一份中小微优质企业的白名单,帮助他们协调银行,给予低息贷款,为会员单位的复工复产雪中送炭。“七年来我们的行业协会非常团结,每次组织重大活动,会员单位的出勤率都能达到90%以上”,于志庆说。

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旅局还多次表扬协会对上海的影视繁荣作出的贡献,于志庆坦言,“我们只是做了一些基础工作,但这些确实对上海整个影视行业的服务环境改善起了一个促进的作用,因为我们的会员单位多,环境一好,政策又大力扶持,上海就自然会形成一种氛围,产出好的作品。”

引导青年 “扎根”常态化,

立足本土强化“上海品牌”

近年来,上海的国有广播影视集团与民营影视公司的项目合作变得日益普遍,也由此诞生了《在一起》《大江大河》《小欢喜》《三十而已》等在内的一系列精品剧集。于志庆认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强强联手是很好的一个事情,比如民营企业提供好的拍摄题材,建立合作之后,资金方面、播出方面都会有很好的保障。但这样一来就势必要求出精品,而且相对来讲,在审核的过程肯定是要求高。尤其是这种合作剧对于题材的选择方面也有一定的要求,比如选题方面要符合当下对于主旋律题材的需求。联合创作精品剧的情况下,引领创作的严肃性也变得尤为重要。

于志庆介绍,我们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讲话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要求,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今年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电视剧《信仰的年华》在创作过程中就参与了协会组织的一系列深扎活动,编剧实地翻阅了龙华的史料,给观众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英雄, “现在很多东西都乱写的,缺少历史证据的,过度戏说很有可能就导致‘雷剧’的产生,创作一个好剧本,必须得下去深入体验。”

“对于青年创作者来说,这也是一个观念转变的契机,现在让他们写游戏的故事、都市情感故事,他们很快就能完成,但是如果涉及像新农村建设、扶贫攻坚这样的题材,他们的确缺乏阅历,这样就很难写出好作品。因此,引领中青年,特别是青年创作者深入现实生活也成为协会开展扎根活动的重中之重,成为行业协会的常态化工作。”

于志庆强调,未来上海的影视创作方向还是要立足本土故事,从历史发展来看,上海本身就是历史文化名城,是英雄城市。同时它又是时尚之都,是当下青年白领创业者的沃土,“能挖掘的题材故事太多了,而只有立足上海本地的东西,先把本土故事、‘上海品牌’做好,才能走向全中国,才能走向全世界”。

活动展示
公众号矩阵
版权信息

传媒内参 www.chinacmnc.com

京ICP备18060731号-1

北京指尖族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