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转之声“飞入寻常百姓家”,透过《一路唱响》再谈音乐综艺创新
来源:CMNC—主编温静
文/姜悦
杜甫草堂、盖碗茶、大熊猫基地、美味火锅……提起成都的名片,不胜枚举。这些名片也为这里勾勒出一幅有山水美景也充满生活烟火气的城市图像。
近日,由东方卫视、成都文旅联合出品,成都兴文制作,元气森林冠名,百视TV网络独播的全新户外原创音乐旅行综艺《一路唱响》第二期节目中,一场别开生面的雨天音乐会在成都宽窄巷子举行,美妙的歌声为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又增添几分浪漫与惬意。
近两年,音乐类综艺节目遭遇观众审美疲劳和市场动荡,面临转型期。然而,危机之处必有机遇。《一路唱响》透过李健、胡海泉、胡彦斌以及颜人中四位嘉宾共同到城市开启户外体验,寻找当地宝藏音乐人并完成一场快闪音乐会的形式,让音乐综艺的节奏慢下来,让旋律真正与生活中人的情感发生关联。
可以说,在当下时代《一路唱响》为音乐综艺做“减法”,是一次大胆的冒险,也是一次机智的尝新。
赛场之外,生活之中
第一视角叙事下的雨天伞下音乐会
在构成《诗经》的“风、雅、颂”三部分内容中,“风”指不同地方的民间音乐 ,其中很多歌曲就是由“采风”的方式收集而来。难得的是,这一充满“古早”韵味的音乐收集形式,在《一路唱响》几位嘉宾找寻宝藏音乐人的过程中得以重现。
节目中,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熊猫宝宝的不同叫声被记录,音乐人宋秉洋现场弹唱了歌曲《知竹》,将大熊猫的憨态可掬与“知竹常乐”精神一一传递出来。
“采风”形式在李健与颜人中找到音乐人刘俊麟时,也曾被提起。近些年,刘俊麟和他的乐队常去凉山地区和嘉绒藏族地区,采集到不少当地老人所唱的当地民歌。这一过程可以让音乐人了解当地生活面貌,在接触新鲜事物的过程中,视觉、听觉等重新被触发,将素材直接或经过整理创作于新的音乐作品,再回归到百姓的生活中。
《一路唱响》的“探寻”模式,它的“慢节奏”与“重感受”,呈现出与以往音乐综艺主打竞技等全然不同的面貌。节目以胡海泉的第一视角叙事,让音乐发掘和产生的过程被看见。它是来源于生活,并回归于生活的。
首先,《一路唱响》实现了传统音综的模式突围。十几年前,国内音乐综艺节目自选秀时代后进入到蓬勃发展时期,此品类节目作为促进音乐艺术创新发展和传播的方式,为音乐行业源源不断地注入了新活力。然而随着音乐综艺的商业价值不断提高,节目功利性、内容同质化等现象不断出现,使音乐综艺失去了自身特色与最重要的音乐价值内涵。
此次,《一路唱响》将音乐舞台的主体从室内转向到户外,在着重节目音乐性的同时,兼顾人文性。透过首张音乐地图,观众看到了许多熟悉的名字:春熙路、宽窄巷子、小酒馆、陈锦茶铺、四川音乐学院……这些成都人生活的地方,这些他乡人曾来过或向往前来的地方,变成了一个个音乐地标。
观众透过“音乐探宝团”的脚步去了解、感受当地文化,一方面将成都城市特色予以展现,促进文旅行业发展,另一方面,实现了音乐综艺由赛场转向生活场域的跨越。
其次,“音乐探宝团”视角叙事为观众带来沉浸感。我们来看第二期节目的开场白:“由我和几位好朋友、李健、胡彦斌、颜人中,组成了‘音乐探宝团’,要前往各个城市采风探访。七十二小时内,找到这种座城市里隐藏着的宝藏音乐人,和他们一同留下一场能让更多人爱上这座城市的音乐会……”
开篇胡海泉的讲述视角,一方面将整个节目的规则与目的非常清晰的讲述出来,另一方面,引领观众实现了从计划音乐会、寻找宝藏音乐人、音乐会雨天变化等一系列过程,增强观众的参与感。
由此来看,《一路唱响》在节目模式和叙事角度方面,带给观众的并非高刺激与强视听,而是一种舒缓与贴近。只有慢下来,心才会有缝隙,旋律才会流进来。
不求比拼,不谈风格
生活之音与当代城市精神的新融合
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在快节奏的数字时代,《一路唱响》的制作思路是带有些“复古”意味的。然而这里的“复古”并非指代潮流,而是指音乐本身的价值内涵。
生活是音乐创作的沃土,节目选择聚焦当地的人、当地的音乐以及当地文化精神,构成坚固的三角体系,脱离作品的流行程度与风格流派,实现全新的音乐融合,满足观众的视听需求。
那么,什么样的音乐才是《一路唱响》推崇的音乐?
真诚的、与生活贴近的作品。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这场成都的雨中音乐会作品与城市文化的勾连,找到答案。
第一,挖掘原创音乐与原创歌手。在政策号召之下,《一路唱响》减少流量明星比例,重点挖掘新鲜音乐素人,并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
于是,观众在音乐会开场,听到了鱼尾纹乐队的《新一天》,欢快的节奏下满是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与期待;听到了胡彦斌口中早该被发掘的音乐人吉胡,带来一首温暖的满是生活细节的作品《我家》;习惯在天台排练的刘俊麟和他的乐队伙伴用一首《龙泉山歌》使观众沉浸于山歌与自然中,演奏过程中诸如图瓦鼓、手碟、古琴等不常见乐器出现的细节,展现出音乐的多元性以及节目的包容与用心。
第二,当地原创歌曲内涵体现当地特色文化。正如胡彦斌在节目中所说,成都这座城市的历史内涵,能够让人心安静下来,这是一个可以滋养音乐人创作的地方。
《一路唱响》扎根城市文化,回归音乐本身,“音乐探宝团”刚找到音乐人天天的时候,一首超长歌名为《我们打着光脚在风车下奔跑手里的狗尾巴草摇啊摇》的作品,惊艳了众人。音乐会现场,他的《蓉城随笔》将成都这座城市环境宜居、美食环绕且所有人都十分热爱生活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观众通过歌曲的节奏、旋律与歌词,情不自禁走进了成都故事,体味着成都风情。
诚然,在音乐综艺中,音乐的内涵与外延,不仅是旋律、节奏等元素的总和,音乐人带给观众的也不仅是听觉享受。更为重要的,是以作品为内容,以节目为形式,映射出的不同人生态度。
《一路唱响》的制作深谙此逻辑,在建立人与音乐的情感强关联之外,透过音乐会作品内涵、前期“音乐探宝团”的走访及充满烟火气的叙事,扎根城市文化,达成节目IP与城市IP的强强联合。
让音乐被“看见”,由“内”而“外”
实现网络融媒体生态下音综创新
从内容到形式再到价值翻新,音乐类综艺节目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一路唱响》的难得之处,是将节目的视听呈现,透过找寻宝藏音乐人再组建快闪音乐会的形式,拆分为“视觉”与“听觉”两部分,再重新进行融合。
在行业价值方面,透过内与外两个层面来看。“内”在理念,节目不讲比拼、不论点评,回归主观感受,实现了音乐真正流于生活的本质。“外”在模式,“音乐探宝团”做到了走出去,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聆听一切声音。真正感受音乐、尊重音乐、享受音乐。
各类潮流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横冲直撞的今天,主流媒体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以及社会责任感的重任。此次,以《一路唱响》节目为引,观众看到东方卫视优质综艺节目资源与百视TV丰富产品运营的结合,在融合媒体战略之下,透过与时代共振的精神,促成“大屏”与“小屏”之间的强互动,为观众提供着优质的收视体验。
SMG从去年起举全台之力推动“BesTV+流媒体产品为核心的全媒体战略”,不仅收视口碑双丰收,也助推百视TV用户快速增长,月活超过400万。融屏共创激活了传统媒体的创造力,优质内容层出不穷。《一路唱响》的“慢生活”立意和百视TV的“精彩生活不旁观”的定位不谋而合,倡导了放慢节奏,体验城市人文气息的生活方式。
在个性化时代,观众越来越想看到综艺节目中最真实的人物个性、最有态度的音乐表达。然而,态度与个性,并非是桀骜不驯的、与他人不同的,它可以是缓慢的、真挚的,与生活贴近的姿态。
《一路唱响》通过展现当地音乐人的积极生活态度,非常朴素的让音乐与生活,都回归于最简单的真、善、美。这些在所谓“个性化”时代下缺少包装、甚至被认为略显“俗气”的品质,才是最打动人心的力量,也是《一路唱响》的破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