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是谁在朗读?

来源:主编温静 |作者:安哲 | 2021-11-30 10:36

主编温静导读:《朗读者》第三季将重点落在朗读主体的挖掘上,是谁在朗读?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是我们身边真实存在的人,他们强烈、明晰又不落窠臼的自我认知和表达,是与世界、与生命珍贵的对话!

《朗读者》:是谁在朗读?

来源:CMNC—主编温静

文/安哲

文化自信并非一蹴而就,要经过长期的积累沉淀和影响提升,才得以生成。而生命的力量也不可能在一日内参透,需要深刻体悟生活,才能看到更多、获得更多。正是基于这一客观实际,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重磅打造的大型文化节目《朗读者》第三季,不仅将动人心魄的“文学之光”打在人们的头顶,更是借由这一方式,开启了一场场关于内心和远方的“时空恳谈”,在朗读中帮助人们找到通向文化自信与人生参悟的必由之路。

“有一天,白猫静静地躺倒在虎斑猫的怀里,虎斑猫抱着白猫,流了大滴大滴的眼泪,它头一次哭了。一天中午,它的哭声停止了,虎斑猫静静地一动不动地躺在了白猫的身边,它再也没有活过来”,未能见母亲最后一面、满满遗憾的康辉用活了100万次都没有真正爱过谁,直到第100万零1次体会到爱的猫,鼓励那些努力生活着、努力在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泪水的人们。《朗读者》第三季第四期播出,康辉眼角的泪,颤抖的声音,又一次让人破防泪目了……

《朗读者》:是谁在朗读?《朗读者》:是谁在朗读?

当这些仅仅凭着文字就能够打动人心的警世通言,从朗读者们的口中流淌而出,让无数观众为之触动和沉思。这种难以抵挡的洪荒之力,恰恰在于朗读者与书写者共同为观众带来的那份心灵直击。正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夏潮所说:《朗读者》给观众提供了一种精神的审美,不仅仅是给人们提供思想的力量和道德的教化,更多的是一种审美的启迪。

《朗读者》:是谁在朗读?

《朗读者》第三季将重点落在朗读主体的挖掘上,是谁在朗读?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是我们身边真实存在的人,他们强烈、明晰又不落窠臼的自我认知和表达,是与世界、与生命珍贵的对话!

《朗读者》:是谁在朗读?

一次朗读,

也是一场关于人生的遇见

总有一段故事,能引领人们阅历岁月人生,感受世道人心;总有一段文字,能引领人们看见时代洪流,见证山河冷暖;总有一个人的经历,能与人共享共情,让人打开眼界。《朗读者》第三季第四期播出,留下了无数令人难忘的回响。

“每走一步都是有收获的,痛苦是一种收获,艰难是一种收获”,那是刀锋战士独脚潘面对命运无常坚持倾听自己的“脚步声”,将一切变成自己精神财富的生命智慧;

《朗读者》:是谁在朗读?

“我们必须与万物同生共存,我们需要自然界,特别是那些看似荒野,实为家园的地方,正是这些地方,庇护着我们子子孙孙赖以生存的那些洞天福地”,是86岁潘文石为中国濒危的野生大熊猫、白头叶猴、中华白海豚带来生的希望背后的理想与信仰;

《朗读者》:是谁在朗读?

“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呢?”世界冠军刘虹用一连串的提问表达母亲对孩子的爱,对社会的嘱托,对教育工作者的信任和期待……

《朗读者》:是谁在朗读?

节目中,董卿在与每个朗读者展开心灵对话的过程中,都极其注重挖掘个人际遇与时代、生命价值的关系,使其更像是一位时代的同行者。

《朗读者》:是谁在朗读?

无论是康辉在面对母亲离世自己却不在身边后无法勇敢直面的时刻,还是独脚潘因为孩子重新找到站起来、行更远的支点而按捺不住的内心波澜,又或者是刘虹在成为妈妈后重返奥运赛场向奖牌冲击的心路历程,这些不同的人生经历与可喜成就,都在时代的洪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让观众在感触与感动的同时,接收到文化自信的价值鼓舞和中国精神的价值感召。

《朗读者》:是谁在朗读?

对不勇敢时刻的回眸,

同样汇聚成前行的精神图谱

迈入第三季,谁朗读、为谁朗读,如何让朗读本身成为人与人之间相互温暖、共鸣的坚实桥梁,在显与隐中有节奏地实现变调与升华,完成从艺术性向时代性、社会性的再度升级,无疑是新一季《朗读者》面临的最大挑战。

在“显”的层面,《朗读者》第三季以12个关乎个体命运的开放式命题,展现每个人的亲身经历和火热生活,去尝试激发观众对精神世界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就如康辉对“哪些时刻你不够勇敢”这一命题的理解——我们探讨的不够勇敢,也可能是我们做的最勇敢的尝试。正是因为捱过了孩子生病对职业运动训练的痛苦煎熬,才让刘虹得以冲破年纪、身份的局限,继续赢得驰骋在竞技赛场上的人生辉煌;正因为潘文石和学生坚守在秦岭的13年,经历了万千的困苦磨砺,才换来了长青地区由伐林区向生态保护区的巨大转变,更是为众多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动植物带来了继续繁衍的机会。

《朗读者》:是谁在朗读?

在“隐”的层面,《朗读者》第三季通过48位朗读者的温情讲述,诠释每个生命个体与时代变革间的深层联络。第四期中,有两度打破世界纪录的大满贯的中国田径运动员、有称为“国家面孔”的主持人、有生物学专家、教授,他们虽身份不同,却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各自的领域中有足够的沉淀与坚持。自2002年进入广东省田径队,刘虹征战赛场19年;康辉精准庄重的台风源于28年的专业积累;86岁高龄的潘文石,几十年如一日地穿梭在人迹罕至的茫茫雪林、崇山峻岭之间,即使他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依然能看到他对贫穷甘之如饴,对野外奔腾的热血的周身燃烧的挚爱……他们代表着行业、代表着每一个热爱事业的人,以点带面,方能见微知著,他们也代表和你我一样成长在时代浪潮下的普罗大众,从他们身上观众可以感受中国人奋斗与富强的密码。

《朗读者》:是谁在朗读?

12期节目、48位朗读者、有12道探寻人与世界间关系的命题,为每一个华夏儿女而度。它所蕴含的空间跨度与时间跨度,以及由不断交出“答案”的朗读者身上所展现出的精神图谱,一起构成了《朗读者》第三季中的核心题眼,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向上的、奋斗的力量,这些情感既属于个体,也属于这个时代,是足以凝聚起千万中国人共同迈向新征程的精气神。

在古老而全新的朗读热土上,

拥抱自信真诚的精神家园

作为全民阅读时代的“领读者”,《朗读者》第一季被誉为“清流”,引领观众重拾文学之美;第二季则通过提升嘉宾、文本、主题的开合度,陪伴大家打开朗读的眼界;《朗读者》第三季通过对是谁在朗读的多维探索,带来的不仅是一份精进飞跃的文化力量,更是在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上再上新台阶,体现出更为强烈的时代担当、社会观照和思想纵深度。

第三季《朗读者》将朗读者的主体进一步扩展,不仅发起了“一平方米”活动,使其从一档电视文艺节目迭代创新融汇多种表达形态和传播形态的全媒体新物种,还发起了“人人都是朗读者”的倡议,激励更多人把读书的兴趣付诸于实践,是谁在朗读,是节目嘉宾,也是你我。

谈及《朗读者》第三季归来的动力,董卿表示,经过了不同寻常的2020年,大家对自己、对生命、对未来都产生了许多感悟、思考及期待,《朗读者》想扮演一面镜子的角色,引领观众去反观自身,汲取力量,找到答案。

每一个个体的思想与力量,共同抒写了这个时代的深邃底色。为了更好地实现由个体至群体的这种情感转换,第三季《朗读者》邀请了一批极具分量的时代人物,汇集了“时代楷模”“七一勋章”“最美奋斗者”“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感动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友谊奖”等殊荣,或在各领域堪称行业泰斗和榜样人物的星光面孔……节目中所枚举的一个个样本,是真正属于每个中国人的故事,以此引领观众以一种能够与之扣合的真实共鸣,去浸入回忆、思索与展望中,实现对时代最鲜活的注解和最深刻的思考。

《朗读者》:是谁在朗读?

以荒野为家,潘文石实践着他作为一名生物学家的理想与信仰,并感召着一代代年轻人投身到野生动物的调查与保护之中;挑战不止,每一次目标的达成,都让独脚潘在一次又一次的坚持中拓宽生命,感受生命更多的可能性;重返赛场,刘虹告诉我们生育不是女运动员的分水岭,奥运冠军不是职业生涯的尽头;入行二十多年几乎从不出错的康辉,无限趋近完美的专业背后是超乎寻常的坚持。

《朗读者》:是谁在朗读?

聚集各领域堪称行业泰斗和榜样人物,可以说在综艺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次。第三季《朗读者》沉下心来、俯下身去,耐心找寻有价值有温度的朗读者,稳稳举起文化自信的旗帜,将根植于历史传承和民族基因的文化内核与时代人物的精神内涵,以沾着泥土、带着露珠的鲜活样貌,热气腾腾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与观众一起感受一起思考,才是紧扣年轻一代的文化需求,进而满足时代需要、肩负社会职责的媒体本色。在这一点上,《朗读者》的创作思维,将启发更多的同业展开对人物主体价值的探索。

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所说:每一个人都有一颗“文心”,也就是可以通过语言、语文的生活来寻找生活的意义。《朗读者》整个节目实际上是以“文心”去引领朗读者们,同时又以《朗读者》去激活“文心”。



活动展示
公众号矩阵
版权信息

传媒内参 www.chinacmnc.com

京ICP备18060731号-1

北京指尖族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