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中国故事,《埃博拉前线》树立重大现实题材新范例

来源:传媒内参 | 2021-12-09 23:11

来源:CMNC—主编温静

文/朝明


鲁迅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时间回溯到2014年2月,西非地区暴发大规模埃博拉疫情并逐渐演变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向疫区支援物资和医护工作者,开始了一场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大接力。


在这场特殊的疫情阻击战中,抗击埃博拉疫情的中国医护工作者在前线以勇气和科学铸铜墙铁壁,用心血乃至生命,诠释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谱写着患难见真情的感人篇章。


“作为医生,治病救人是我的职责,我必须跟他们共渡危难。”12月8日,在腾讯视频播出的电视剧《埃博拉前线》正是取材于中国医疗队在西非国家开展救援、抗击埃博拉病毒的故事。该剧当中,既有医护人员抗击埃博拉病毒的过程,也有对非洲当地背景和风土人情的展现,该剧以写实的画面将我们带回到那个鲜为人知的重大传染病事件现场之中。


《埃博拉前线》是“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主题作品创作展播剧目”,也是国家广电总局 2020 年度重点电视剧项目之一,由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指导推进,国家外交部非洲司、国家卫健委宣传司、国际司协同支持。


作为重大现实主义题材的匠心创作,《埃博拉前线》以影视艺术工作者的专业态度、艺术视角真诚反映历史事件、生动刻画人物群像、细腻描写丰富情感,记录着“埃博拉”疫情之下医护人员的闪光人性,展示着中国医护工作者为了人类共同的安全,攻坚克难,贡献中国力量。


正如制作团队想表达的那样:“中国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仁’放在第一位,‘医者仁心’正是这部剧的核心精神,也是身处抗击埃博拉疫情前线的中国医护工作者最底层的职业本能或者信仰;他们走出国门,把中国人的仁爱精神,把医生职业的素养传递到世界各地,最终在人民和人民之间种下种子、开出花来、长成大树。”


以写实质感+写意表达回眸历史


中国医疗救援队远赴非洲展开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涌现出的许多医护人员的感人事迹值得用影视艺术来呈现,在作品中如何塑造这些医务工作者的形象,如何把他们的故事讲述好,需要创作人员的投入和智慧。


在写实方面,主创团队以现实主义为底色,以诚挚的情怀、专业的笔触、生动的镜头为成色,贴近实际、贴近当地、贴近医务人员的工作状态。


《埃博拉前线》总导演杨文军表示,在拍摄前期,主创团队采访了好几十位援非的医疗工作者,进行了很多采访工作和资料收集,而这部剧的时间线基本遵循疫情发生的时间线,剧中诸多人物角色都是来源于当时的原型,把中国援非近六十年间许许多多的医生护士的故事凝聚到了主要角色身上并做了提炼。”


比如剧中主人公郑书鹏的原型之一,中国第23批援几内亚医疗队队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曹广,他结合自己在援非抗埃中的亲身经历表示:“这部剧做得很细致,有很多细节非常到位,作为亲历者,特别有感触,当所有的人都在前线,大家都在努力克服内心的恐惧,这种恐惧和压力只有当事人才能够体会到。”


盖斯姆是剧中一位当地医生,被郑医生亲切的称呼为“老盖”,他也是《埃博拉前线》的原型人物之一的曹广医生在几内亚援助的时候遇到的。


“我的搭档医生就是叫盖斯姆,他最后也是因为感染埃博拉病毒去世了,大家在片子中可以看到每个人的衣服上都有编号,我的编号是3481,剧里是3281。包括病人的床号也做了对应,我们援几内亚时第一个去世的病人与剧中一致,也在第18床。当然可能对于很多观众来说18床和10床没有区别,但是这个数字对我来说却是非常敏感的数字。”曹广说。


为了尽力客观呈现历史、深入了解中国援非医疗队的工作生活,《埃博拉前线》主创人员组成考察组去往非洲实地采风。在半个月时间里,考察团先后赴塞拉利昂和坦桑尼亚,深入当地市场、医院、村落、渔港、街巷等地,就医疗卫生、传统文化、风土民情、自然风貌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深入调研。


而在专业上,秉持严谨、考究、细致的态度,《埃博拉前线》邀请多位业界专家给予专业指导,提供了鲜活的案例与素材。


比如剧情中的P3、P4 实验室的设计就得到了第一批援非抗埃检测队队长,现中山大学华南生物安全实验室(筹)主任、中山医学院副院长、教授钱军的充分认可;剧中涉及眼睛取眼内液、妇女分娩、外科手术等情节也经过“剧本采访—写作—相关专业高级专家逐字校对—定稿”这一流程,拍摄现场也有专业医生指导。


医护人员之所以值得尊敬,在于他们用崇高的职业信念、专业技能与死神搏斗,那么如何全景式通过影视作品展现他们的职业操守,展现他们的工作环境?



在写意表达层面,基于纪实性的风格以及特殊环境下的情节特征,《埃博拉前线》多处采用“一镜到底”以保持影像风格的流动。


此外,剧组还运用“探针镜头”及 “头盔摄影机”拍摄手法,构建起真正的第一视角,让观众更好地代入剧情中的现场氛围,身临角色所处的环境,充分体会人物的情绪与状态,这些细致入微的镜头和画面体现着主创团队的匠心匠艺。


医务工作者也是普通人,正是这些“小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才表露出人间最美好的品质。《埃博拉前线》注重人物个性的表现,注重个人的境遇,注重日常生活的描写和呈现,有效地缩小与观众的时空距离、心理距离、情感距离。


比如剧情中,郑书鹏和卡巴利亚医生盖斯姆之间跨越国界的友谊以及盖斯姆的三个愿望和留给郑书鹏的信感人至深;此外,郑书鹏和华裔记者何欢之间携手同行,更成为支撑彼此的力量。


面对复杂的环境,面对死亡的危险,《埃博拉前线》没有回避残酷的现实,同时也体现着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情感,而当地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生活场景也让该剧多了一份温情与诗意。比如何欢会给当地孩子们买新衣服,她也会安慰当地人的情绪。在大海边的灯塔前,当郑书鹏回忆起与“老盖”的往事,这份深情厚谊溢于言表,动容于心。



作为一部以2014 年中国医疗队奔赴非洲西部多国参与抗击埃博拉出血热疫情为核心原型改编的重大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埃博拉前线》对中国医疗队开展救援、抗击埃博拉病毒的具体工作生活状态进行着生动的表达,并在当地复杂的社会背景之下追溯疫情的来龙去脉,深刻、准确、充分地捕捉前线所发生的点点滴滴,以富有温度的质感记录下疫情中医护人员的闪光人性。


“类型化+极致感”

架构起富有张力的叙事节奏


“脚踩泥泞,眼望远方。” 这是《埃博拉前线》总导演杨文军创作这部剧的真切感受,在杨文军看来,创作上,演员要向剧中的角色一样,把自己沉入到泥土里,了解角色的生活;在认知上,把眼光要放在更大的格局与视野中看待角色和故事。


《埃博拉前线》主要讲述了病毒学家郑书鹏和所在的中国医疗队猝然间遭遇西非埃博拉疫情大爆发,在非常有限的医疗条件下,用精湛的医术与病毒展开艰苦卓绝的战斗;在此过程中,华裔记者何欢因暗访一桩钻石走私案而深入西非,与中国医生“医道无界、生命至上”的理念产生共鸣,加入了共同抗击疫情的队伍,展开了一场科学与疾病、光明与黑暗之间的生死较量。


“《埃博拉前线》一方面有‘血钻’故事线的一些冲突,另一方面也有钻石走私这条故事线与中国医疗队日常救治穿插在一起,让整个故事更加饱满。” 杨文军表示,这部剧不仅仅有每天都跟死神赛跑的主题,也有多角度的故事,更有打动力。



双线并行的叙事逻辑,多元故事的类型化呈现以及群像式人物的塑造共同作用下使得《埃博拉前线》的节奏更紧凑,既能感受到惊心动魄的生死关头,也可以观察人性、感悟生命的可贵,还能够看到化险为夷、战胜灾难的胜利和喜悦。


《埃博拉前线》以更体察人心的视角,表现人物内心的挣扎,以内心化的叙事,展现人性的多面性,更聚焦故事中人物面临的悲欢离合及复杂环境下的心路历程,通过不同背景的人物塑造,医院内外不同冲突的故事,串联起抗击埃博拉病毒和揭露冲突真相,并将行业、悬疑、冒险等多重元素融合其中,让剧情极具张力。


可以说,以类型化手法推动剧情,以极致生存处境刻画复杂人性,《埃博拉前线》在尊重审美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找到了观众审美感知的“最大公约数”。


视野更广,格局更大

以真情实感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叙事中讲出了每一位普通人的不平凡之举,也讲出了抗击埃博拉疫情细节中的温情和大义,既有宏大叙事也有个体的生动表达,《埃博拉前线》以写实且有质感的剧情彰显 “生命至上”的现代文明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情怀。


而在思想价值的审美阐释中,《埃博拉前线》不是回顾疫情和经历苦难,而是在艺术表达中升华出一种激荡人心的力量,进而提炼一种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真情实感联结,在观众的艺术欣赏中达到一种共情共鸣。该剧塑造了“逆行者”的人物群像,又体现了疫情之下的人性光辉,深化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同,体现了中国文艺实践的全球视野。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外籍演员400余人,外籍群演超过5000人,在中外电视艺术创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埃博拉前线》也是中外影视艺术工作者通力合作的成果。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谓大国担当与中国精神,从来就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包含了对每一位生命的珍视、生命的尊重。


前驻马里、摩洛哥大使、前外交部非洲司司长程涛表示,中非医疗合作其时间最长、跨度最广、影响最大、成绩显著,最能体现大国担当、与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客观、全面地认识非洲,电视剧《埃博拉前线》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回眸这段激荡人心的历史,《埃博拉前线》以类型化的剧作结构、类型化叙事和人物,再配合现实主义的影像风格,不止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观感和情感冲击,也让观众通过故事感知非洲。


正如《埃博拉前线》总导演杨文军所言:“希望展现给观众一个不一样的非洲——非洲的纯朴风情、自然风貌、悠久历史,我想通过那一次援非抗埃,让人了解非洲,了解中非友谊。”


活动展示
公众号矩阵
版权信息

传媒内参 www.chinacmnc.com

京ICP备18060731号-1

北京指尖族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